漢代畫像磚,漢畫像磚的代表

1,漢畫像磚的代表

青島崇漢軒漢畫像磚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以漢代畫像磚為主,共有十三個展廳,包括一個漢畫像石展廳、一個陶灶展廳、一個文字磚展廳、一個漢畫拓片展示廳,面積約為二千平方米。它是由軍旅收藏家張新寬先生三十多年的收藏而建,是目前全國收藏漢畫像磚數(shù)量最多品種最全的博物館。

漢畫像磚的代表

2,簡述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分布地區(qū)題材范圍和藝術特色

畫像磚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盛行于兩漢,多見于宮室建筑和墓室中,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闕、門楣、棺槨等處。漢代的畫像磚,在四川、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等地有大量的出土。其中以四川的畫像磚最有特色。畫像磚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xiàn)勞動生產場景的的,如播種、收割、舂米、放牧等,有的描繪社會風俗和社會生活的場面,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的則描繪了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資料。西漢后期流行一種空心畫像磚,主要是用來建造槨室,一般位于墓室的砌墻磚的內側。空心磚往往重復壓印各種花紋,花紋除幾何紋樣外,還有狩獵、龍、鳳、虎、豹、樹木、樓闕、車輿等形象,有一些上面富于藝術效果的圖案字。 畫像石是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圖像的石刻藝術,盛行于西漢至唐,多見于墓室、祠堂,在雕刻手法上與畫像磚相似,有陰線刻、淺浮雕和凹雕等。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陽、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等地。畫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嘉祥武氏祠,武氏祠在山東嘉祥縣城南,共有四個石室,現(xiàn)存構圖完整的畫像石有50多幅。全部陽刻。內容極為豐富,有反映貴族車馬出行的,有反映樂舞、戰(zhàn)爭、狩獵場面的。其中有一副《庖廚圖》,刻畫了殺雞、宰牛、烹調的畫面,刻畫極為細致,在廚房中,還刻有懸掛的醬鴨,廚房中鼎鐺烈火熊熊,鼎內勁氣騰騰,手法出神入化。其它的畫幅中,有的刻畫了女媧、風伯、神農、祝融、帝堯、帝舜等人物形象,有的描述的是專諸刺王僚及刺客要離、豫讓、曹沫等人的歷史故事。其上還鐫刻了石工的名字。 。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畫像石、磚強調的是神,強調所謂大體大貌,講究尋常之外,畫者僅毛而失貌。這就是藝術家不能只注意細小的地方,要關注整體,善于把握大體,不能突出地方而失去整體,這就是“失貌”。這表現(xiàn)出漢代優(yōu)秀的美術家的才能。形象造型是藝術家關注的首要出發(fā)點。例如河南新野出土的漢代畫石磚,刻畫有田獵場景。畫中的車馬的形象生動,突出了車馬在行進中的氣勢,畫中的人物也進行了藝術性的夸張。 漢代的畫像石刻,還善于妥善地表現(xiàn)并處理大場面,大圖景。有的壁面、雕塑很大,而且錯綜復雜,經過畫師的巧妙安排,顯得有條不紊,主題明確。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人物多取側面,不善于正面的刻畫。在透視處理方面,也還沒有一定的法度,不能表現(xiàn)縱深的遠近關系。

簡述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分布地區(qū)題材范圍和藝術特色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