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已復禮天下歸仁是哪朝代的治國思想
西周的治國思想。 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為西周之禮?!翱思簭投Y”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yǎng)方法。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并把克己復禮稱之為仁。顏淵向孔子詢問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這種解釋。因此,可以把克己復禮視為孔子早年對仁的定義。
支持一下感覺挺不錯的
2,天下歸仁讀后感三百字
讀王蒙先生《天下歸仁》有感 伊汶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論語》里的學而篇,但是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確是在成年后。給我?guī)碜畲蟀参康谋闶沁@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理解你,別人由于無知而做了傷害你的事情,荒謬的事情,你卻不生氣不上火,這不是很有君子的風范嗎?——(翻譯自《天下歸仁》) 因為生活的閱歷真正理解了這一句的意義之后,從此便豁然開朗?! ∵@是讀《論語》帶給我的益處。 后來,對于《論語》,乃至傳統(tǒng)文化,一直懷著敬仰的態(tài)度去努力的學習。 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孔子的身世際遇。他3歲喪父,17歲喪母…周游列國14年,屢次被拒,除了吃閉門羹,還有嘲笑。自然最后也沒做成什么官。他周游列國十四年,乃至要求出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弘揚自己的主張與思想來治理這個世界,是為了兼濟天下。晚年時喪子,所有的得意門生都先他而去…遭受生活如此的重擊,該是多么的郁悶,但他卻在人均壽命為37歲的那個時代活到了73歲。 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自信。堅強。知天命。
文中有一小則故事是講狐貍和葡萄,狐貍餓極了,一心想摘葡萄,偏偏夠不著,還說是葡萄沒熟。我看吶,這葡萄又甜又大,又紅又紫,色味都很不錯。只是狐貍不甘心,愛面子,才編了這么一個謊言。這種自欺欺人的手法,只能騙自己,不會想法子,只知道找借口,志大才疏,不足成事?! ∮幸粍t是兩只口袋,云普羅米修斯造人時把裝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另一只裝自己的缺點,卻掛后面。這樣啊,人們只能低頭看到別人的缺點,而他們自己的過錯就看不見了。若是讓我覺得,應該是把后者的口袋掛前面,前者掛后面。這樣他們就能看到自己的過錯并加以改正,而看不見別人的缺點便能寬容他人,就不會斤斤計較,將心比心,生活才會美好。
搜一下:天下歸仁讀后感三百字
文中有一小則故事是講狐貍和葡萄,狐貍餓極了,一心想摘葡萄,偏偏夠不著,還說是葡萄沒熟。我看吶,這葡萄又甜又大,又紅又紫,色味都很不錯。只是狐貍不甘心,愛面子,才編了這么一個謊言。這種自欺欺人的手法,只能騙自己,不會想法子,只知道找借口,志大才疏,不足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