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yè)文明的出現,谷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標志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的飲酒需求。農業(yè)的發(fā)展,生產出來的谷物由于保管等原因而發(fā)霉發(fā)芽成酒的事必定會多起來。人們嘗到了谷物變成的酒后,模仿著干起來,谷物釀酒就問世了。從考古發(fā)掘的許多釀酒和飲酒器具中可以推知,大約在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的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谷物釀酒的劃時代創(chuàng)造,隨后并因此得到很多人的喜歡,那購買白酒的方式你清楚嗎?趕快來看看吧!
購買白酒的方式
1、看外包裝箱。優(yōu)質酒用的外包裝箱整齊,堅硬,箱內有防震、防撞的間隔材料,箱體圖案印制精美,字跡清楚。
2、看包裝盒。真正的名優(yōu)酒紙盒,紙質白細、堅硬、造型美觀、印刷精致、顏色協(xié)調。
3、看酒瓶。優(yōu)質酒瓶,表面光潔度好,玻璃質地均勻,瓶蓋多為鋁質扭斷式防盜蓋或塑蓋塑膠套,印有廠名或酒名的酒標帶有封蓋的作用,一經開蓋就會斷裂,預防有人利用原包裝假冒。
4、看標簽。根據食品標簽標準要求,生產者應當在白酒標簽上標注:酒名,生產者名稱,地址,產品標準號與質量等級,配料表,酒精度,凈含量,香型,生產日期,規(guī)格,生產許可證編號等。
5、看內在質量。正常白酒應是無色、透明、無懸浮物和沉淀物。若是無色透明玻璃包裝,把酒瓶拿在手中,慢慢地倒置過來,看是否有雜質。
白酒的醬香是指什么香氣
所謂醬香是指酒品具有類似醬食品的香氣,醬香型酒香氣的組成成分極為復雜,至今尚且沒有定論,但目前的觀點普遍認為醬香是由高沸點的酸性物質與低沸點的醇類組成的復合香氣。
運用窖藏多年的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度數的陳釀老酒進行“精心勾兌”,醬香型白酒的勾兌必須是用原漿酒勾兌原漿酒,其后確立的酒精度是用不同酒精度的原漿酒調和而成的,其中不用水降度,也不用其它任何添加劑,方能使酒體形成“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久,空杯留香”的鮮明風格。
醬香白酒品質與酒曲的關系
原始的酒曲是發(fā)霉或發(fā)芽的谷物,人們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適于釀酒的酒曲?,F代微生物學研究發(fā)現:酒曲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物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即酒精)、乙酸、乙酸乙酯等醇類、酸類、酯類等物質。同時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這說明酒曲是釀酒的必要物質。 醬香白酒的生產分為大曲醬香法和麩曲醬香法兩種。
大曲醬香法指的是所用的酒曲是大曲。大曲是指按照傳統(tǒng)工藝將制作酒曲的小麥原料用腳踩踏成塊狀,將自然界的微生物天然接種到原料中,進而制出釀酒的酒曲來。大曲醬香法制曲時間長(曲房培養(yǎng)時間短為40天,儲曲期在3個月以上)、用曲量大(與釀酒原料高粱之比為1:1)、出酒率低,同時酒曲中的微生物種類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麩曲醬香法指的是所用的酒曲是麩曲。麩曲,這是現代才發(fā)展起來的,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大曲中的主要釀酒微生物分離、純化、培養(yǎng),然后將純種的微生物接種到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yǎng)物上,進而制造出釀酒的酒曲來。麩曲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麩曲醬香法具有制曲時間短、發(fā)酵時間短、出酒率高的特點。但是與大曲醬香法相比,酒質尚有一定差距:酒質顯得單薄 、味淡、味道不豐滿等。目前麩曲法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通過現代微生物學分析,高溫大曲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多,所產生的醇類、酸類、酯類及復合物等物質多并且酸酯平衡,從而保證了醬香白酒酒體豐滿、綿爽、優(yōu)雅、回味悠長等特點。 所以說,大曲的質量決定了醬香白酒的基本品質。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下制作的酒曲質量不一樣,所釀造出的醬香白酒品質不一樣。
我國白酒的歷史起源
公元前2世紀的《呂氏春秋》上說“儀狄作酒”,說酒是儀狄這個人發(fā)明的。而在西漢劉向的《戰(zhàn)國策》中說的更具體:“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边@說明酒作為一種飲料進入人們的生活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了。叢龍山文化遺物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fā)現的許多酒具尊(zun)、(he)、高腳杯、小壺等酒器也說明了這一點。
晉代江統(tǒng)所著的《酒酷》中說:“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狄儀,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我國早期所作的酒,多是不經蒸餾的釀造酒,直到后期才出現蒸餾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和陶雍的“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的佳句。說明唐朝時代已有了燒酒,即蒸餾酒。 明代名醫(yī)李時珍對白酒說的更明確,他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chuàng)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翁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边@里不但講了燒酒產生的年代,而且還論述了其制作方法。也有研究者提出了我國的蒸餾酒產生于唐朝之前的一些考證。
酒曲是我國釀酒技術的重大發(fā)明,也是世界上早的一種復合酶制劑。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丁和他的大臣有過“若作酒醴,爾維曲蘗(nie酒曲)”的對話。對話中的“曲蘗”就是指酒曲和發(fā)芽的谷物。說明距今32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利用酒曲釀酒的技術了。由于制曲技術的進步,《漢書·食貨志》記載:“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升。”
至北魏時,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用神曲一斛,殺米三石;笨曲一斛,殺米六升”(古代:1斛=10石 1石=10斗=120斤)這說明用曲量在不斷的下降。古代的制曲技術,由散曲發(fā)展到茂密生衣曲,后發(fā)展到今天的曲餅和曲丸。歐洲人到19世紀末,才了解到我國的酒曲作用,稱之為淀粉發(fā)酵法。
相關介紹:
國家標準規(guī)定,以谷類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04g/100mL(折成酒度為60%vol計,下同),以薯干及代用品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12g/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