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酒作為抒情達(dá)意的承載品,無論是人生四大喜事,還是喪葬宴席,每逢人生大事的時候,都需要喝上那么幾杯,我想歷史上最難以下咽的酒,就是鴻門宴的酒了吧。慢慢的才子佳人,當(dāng)壚沽酒的故事傳為美談,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古時候的酒由于釀造工藝的問題,釀出來后會有很多懸浮的殘渣,需要等殘渣沉淀后才能飲用。
1、關(guān)于酒的歷史,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分享?
多了解和酒有關(guān)的故事,對經(jīng)常參加酒局的朋友還是很有用的,可以在酒桌上侃侃而談,即有趣又顯文化,能迅速提升自我形象。下面就跟各位分享一些跟酒有關(guān)的故事,關(guān)于酒起源的傳說1.猿猴造酒猿猴以采集野果為生,而野果的季節(jié)性很強,所以常需要儲存。傳說洪荒時代的古猿將采集的野果藏于巖洞之中,時間長了野果腐爛,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fā)酵而生成酒漿,
這傳說真假無從考證,但猿猴“嗜酒”這件事倒是真的,我國以前就經(jīng)常用酒來捕捉猿猴。將幾缸香甜美酒放在猿猴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猿猴就會尋香而至,在酒缸旁警惕的打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一會就會忍不住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嘗,時間再久一點,猿猴沒感覺到什么危險,就會忍不住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至酩酊大醉,這時人就會出來將他們抓走,
這種抓猿猴的方法不是我國獨有,東南亞一帶和非洲土著民族捕捉猿猴和猩猩時,也用這樣的方法。2.儀狄造酒儀狄是大禹時代的造酒官,一日,大禹的女兒讓儀狄造酒,儀狄造好后就將酒進獻(xiàn)給了大禹。大禹喝后覺得這酒醇香甘甜,實在是太好喝了,但大禹認(rèn)為酒的誘惑力太強了,以后必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君主,所以他非但沒有嘉獎儀狄,反而是戒了酒,疏遠(yuǎn)了儀狄。
此事在《戰(zhàn)國策》和《呂氏春秋》中都有記載,3.杜康造酒這種說法在民間特別的流行,流行的原因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那首《短歌行》中的那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由此,“杜康”就成了酒的代名詞,很多人也就把杜康當(dāng)做了釀酒業(yè)的祖師爺了,傳說杜康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負(fù)責(zé)管理生產(chǎn)和保存糧食。杜康就把糧食放在了樹洞里,時間一長,樹洞里的糧食就自然發(fā)酵了,
一天,杜康去檢查糧食,發(fā)現(xiàn)樹洞旁躺著幾只野豬、山羊和兔子。杜康一位它們死了,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不是死了,而是睡著了,杜康正在納悶的時候,野豬先清醒過來,栽栽愣愣的跑掉了,隨后,山羊和兔子也跑掉了。杜康正想到樹洞看看,發(fā)現(xiàn)這時又有兩只羊跑到樹洞邊上舔著什么,杜康趕緊躲到樹后觀察,不一會兒,兩只山羊就搖晃起來,走了沒幾步就栽倒在地上。
杜康趕緊跑到樹洞前看個究竟,發(fā)現(xiàn)裝糧食的樹洞裂了條縫子,還不斷的往出滲水,水聞起來很清香,杜康忍不住也嘗了一口,呵,這水不但聞著清香,喝著也很甜美,杜康接連喝了幾口,就像山羊一樣倒在了樹洞旁。醒來之后,杜康帶著這清香甜美的水去見黃帝,黃帝品嘗后也覺得很好,就召集眾官商議此時,大家一致認(rèn)為只是糧食中的元氣,并非毒水。
黃帝非常高興,一邊命令杜康繼續(xù)觀察,一邊讓倉頡給這元氣起個名字,倉頡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闭f完便造了一個“酒”字,但我們都知道,“杜”這個姓是周朝才有的,所以這只是個跟酒有關(guān)的有趣傳說罷了。酒中韻味1.酒中灑脫——劉伶:死即埋我談到喝酒,文人雅士中不可不談號稱天下第一“醉鬼”的劉伶,劉伶生性灑脫,嗜酒如命。
為官時隨身必帶一酒壺,走到哪喝到哪,而身后的隨從則是帶一把鐵鍬,很多朋友不明原由,劉伶笑著說:“我什么時候走到哪喝死了,他們把我就地埋了即可?!?.酒中隨性——淵明漉酒陶淵明好酒,而且喝起酒來放蕩不羈,不拘小節(jié),古時候的酒由于釀造工藝的問題,釀出來后會有很多懸浮的殘渣,需要等殘渣沉淀后才能飲用??墒染迫缑奶諟Y明卻等不得,于是每次都是解下頭上的葛布漉酒,漉完后便急急的將酒喝下,
這就是“淵明漉酒”的典故。是不是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太一樣?3.酒中放浪——阮咸與豬共飲據(jù)說阮咸的酒量僅次于劉伶,每次喝酒都是不醉不歸,而且飲酒時不用酒器而是用大盆,只有這樣他才覺得喝的過癮,一次飲酒時,不知哪來了一大群豬上來爭搶酒食,已經(jīng)微醉的阮咸也不驅(qū)趕,而是與之共飲,其放浪形骸可見一斑。